据统计,目前全球中草药市场年销售额160亿美元,我国仅占其中的3%,出口额为5.89亿美元,其中药材出口4.63亿美元,在有限的份额中仅以初级品原料出口为主。这与我国五千多年的中药历史极不相称。
影响我国中药发展的难点在哪里?首先是药材的非统一性。我国是多民族国家,南北文化和民族风俗不同,用药习惯各异,现行的药材标准只是凭经验的外观鉴别,没有有效的定量指标,药材品种来源非常广泛,不同种属的同一商品名药材有效成份和功效亦有差异,药材的产地、采收季节和时间、加工方法和储藏,加之加工炮制、家种品种变异和掺假等影响,造成药材质量的差异。
提取工艺水平落后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。我国现有药用植物11146种,动物1581种,矿物80种。药材种植面积580万亩,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,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多种,现有35大类、43种剂型的五千余种中成药。如此众多的药材和处方的提取、分离、精制,还是以水煎法、水醇法、醇水法为主,极少采用高科技成果。前处理工序几乎还处于手工作坊式生产状况,提取装备大部分还停留在七十年代的水平。配伍与单味煎煮的不规范、煎煮时间长短的不规范、加水量的不规范、水质的不规范、容器材质和储藏的不规范,以浸膏收率衡量提取质量,没有按照中药的特性选择设计工艺,造成有效成份提取率低,杂质与无效成份多,以及质量不稳定等。
造成中药“粗、大、黑”状况的原因还在于制剂设备的落后。我国现有中药工业1059家,其中中成药工业大型企业39家,中型企业139家,小型企业819家,占82.1%。1996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占中西药总产值的21.5%。中药工业利润总额19.1亿元,大中型企业亏损面达25.8%,小型企业达40%。中药工业规模小、单品种产值不高,其主要原因就是技改投入不够,指导分工不明,低水平重复过多,没有组建大型企业集团。企业生产过程中管道化率低,工程化率低,制剂设备装备现代化率低,自控化程度低,单机作业多。绝大部分还是借助和仿造化工、化学制药、食品和轻工产业的工艺和生产装置。对于一些有毒有害物质,如重金属、农药残留、致癌物质等的控制,还处于实验室水平。
中药防病治病是在几千年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,长期以来人们只知其所以然,缺乏应有的科学依据,特别是多组方药材的成品,其质量指标没有量化,只是控制投料和外观质量,如水份、色泽、形状、重量差异、个别成份的定性和定量,以及细菌总数和致病病菌等,造成了批与批之间和厂家之间药品疗效的不同;中医药的基础研究明显滞后,中药制剂体内药代动力学尚属空白;中药有效成份作用机理、物质基础、应用理论及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研究也很薄弱;中医药的传统理论判定中药是否有效都是以临床疗效来衡量,而中医治病按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,因此,如何选择临床病例和疗效判断标准显得尤为重要。
企业系统化水平低。目前在全球药品市场上,由天然药物制成的药品已占约30%,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已达270亿美元,近几年欧共体植物药市场发展快于化学药品,现有生产植物药的企业2000余家,日本的汉方制剂从90年代开始,每年都以15%以上的速度增长。在“利益驱动”下,我国各行各业争相办药厂,但由于监控不力,配套制度不完善,企业缺乏系统调查及可行性研究,常常是先建厂后选品种,缺乏技术、人员和产品,工程配套不足,不但使企业无市场竞争力,还使大批设备闲置浪费。
要改变现状,一是要建立药用植物培植基地和中药材采集、加工、储藏的标准示范基地,使“绿色地道中药材”的种植形成规模经济,对已形成规模的成药品种定点供应药材。二是应积极大胆引进和应用已经成熟的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检测技术,如加酶提取技术、超临界液体萃取技术、毛细管电泳技术等。目前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其他单位合作,应用国家科委“九五”重点推广项目“大孔树脂吸附新工艺”改造两个经典传统中药为现代中药(“霍香正气胶囊”和“六味地黄胶囊”),取得了显著的效果。三是实现生产的程控化、检测的自动化、输送的管道化和包装的机电化。要积极推广应用外循环式动态提取罐、斜卧式逆流连续浸出机、三效薄膜蒸发器和超微粉碎技术等。中心正在研制的设备有超声波提取、广谱喷雾干燥等新型设备,并将向行业提供中试基地。此外,要研究制定出具有专属性和可控性的中成药质量标准,以保证产品质量的合格、稳定和有效;要建立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心,借鉴现代药动学的方法,结合中药的特点进行中药单一成份的药动学、中药“毒效法”、“药效法”、“证治药动学”方面的研究;要建立现代中医药药理模型和临床病历样本,规范中医临床标准和疾病体系;要创建现代中医药理论,明确中药治本或标本兼治的科学内涵,并与世界接轨,以达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目的。
我国中药现代化的基础太薄弱,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,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不够。为此,要采取“小核心、大网络”的框架,以合同制形式整合社会资源,组建“虚拟集团”为中药行业服务。目前以“中心”牵头组建的“虚拟集团”第一批成员有:香港科技大学、香港浸会大学、中国药科大学、沈阳药科大学、成都中医药大学、四川中药研究所、重庆医药设计院、四川泰华制药厂等。